AI 已經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,演算法幫我們挑電影、AI 助理幫我們寫郵件、銀行用 AI 評估貸款風險等。可是,你有沒有想過:我們為什麼會「相信」或「不相信」一個 AI?
就像我們交朋友一樣,如果一個人常常說話前後不一、答非所問,或者讓你覺得在隱瞞什麼,你大概會覺得他很不可靠。AI 也是如此,「信任」是使用者願不願意採用(adoption)的關鍵。 在設計 AI 產品時,我們要想的不只是「它能不能用」,還要想「使用者敢不敢用」,信任只是一個感覺,而是可以被設計、被治理、被驗證的產品能力。
一、信任 =可理解+可控+可預期+隱私安全
我們可以把 AI 信任拆成四個核心元素:
- 可理解(Understandable): 使用者不會信任他們無法理解的事物。AI 系統必須不僅做出決策,還要展示其運作過程。單純產出結果而無說明的系統感覺像黑盒子,會滋生懷疑而非信任。使用者越了解 AI 如何得出結論,就越願意依賴它。
- 可控(Controllable) : 使用者保有覆核、修正、甚至停用 AI 的權力(Human-in-the-loop)。比如你到餐廳點菜,菜單上有一道大大的「主廚推薦」,但你也可以選擇不點而改點其他的菜,甚至沒看到想吃的也可直接離開餐廳。
- 可預期(Predictable) : 使用者較相信能提供穩定、可重複結果的系統。當 AI 模型產生不可預測或矛盾的輸出時,信心會迅速下降。可預期不只是技術精準度,還包括 AI 如何處理錯誤、如何傳達不確定性,並持續改進。
- 隱私安全(Security and privacy):對 AI 的信任不僅建立在性能上。使用者需要確信 AI 系統在保護他們的資料、負責運作且保持使用者掌控。安全性與隱私是獲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礎。
這四個元素可以應用到三個層面:
- 介面設計 → 使用者看到什麼
- 模型解釋 → AI 內部如何運作可以怎麼樣被說明讓人看懂
- 組織治理 → 公司或組織內部的流程如何確保 AI 使用安全、可靠、持續可信
NIST(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) 的 AI 風險管理框架(AI RMF)也用 GOVERN:MAP → MEASURE → MANAGE 落實這個概念。
GOVERN(治理)
- 建立組織策略、角色責任、規範與流程。
- 目標:確保 AI 系統有明確的管理架構,誰負責什麼一目了然。
MAP(辨識與對齊)
- 辨識 AI 系統可能帶來的風險,並與企業目標和法規對齊。
- 目標:確定哪些風險需要被控管、哪些合規要求要滿足。
MEASURE(衡量)
- 用量化指標評估 AI 系統的性能、可靠性、偏差、風險。
- 目標:有數據可追蹤,知道系統是否符合預期、是否存在問題。
MANAGE(管理與改善)
- 根據衡量結果,制定改善行動、更新流程、修正模型或策略。
- 目標:形成持續循環,讓 AI 系統可以安全、可靠、合規地運作。
二、XAI(Explainable AI)
XAI 的目標就是讓 AI 的推理過程變得 更透明、更容易理解,讓人可以知道它是怎麼想的。
1. XAI 常見做法有:
- Ante-hoc(拉丁文:Before this):目標是在模型訓練開始之前就提供可解釋性。規則清楚固定、決策透明,你直接可以看輸入怎麼影響輸出。如:決策樹(Decision Tree, DT)模型。這些模型通常也被稱為 白箱(White Box)或玻璃箱(Glass Box)模型。
- Post-hoc(拉丁文:After this):意思是 模型訓練好之後,再想辦法來解釋它。利用幫黑箱模型(Blackbox Model)加上一個「代理人(Surrogate Model代理模型)」用來解釋它。就像是一個翻譯員,根據 AI 的輸入輸出,推測並解釋它可能是怎麼思考的。
2. 解釋範圍(Explainability Scope):Global vs Local
指的是 XAI 方法所產生解釋的覆蓋程度,分爲:
- Global:解釋整個模型,考慮模型的所有推理數據。提供一個整體視角,說明模型如何與所有輸入數據互動。常見的 決策樹(DT)演算法 本質上就是全域的。
- Local:只解釋某些特定的測試數據案例。幫助使用者理解「為什麼模型在這個案例做了這樣的決策」,進而增加對結果的信任。在決策樹的情況下,Local 就可以對應到樹中的某個單一路徑(branch)。
3. 讓解釋對人「有用」
- 對象分眾:設計時,要考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,提供對他們有用的解釋。如高層決策者看策略邏輯;審計/監管看追溯性;一線員工看操作指引;開發者看除錯線索。
- 格式多樣:文字摘要、可視化、互動式 dashboard,避免一次丟太多技術細節。(Nielsen Norman Group 的研究也強調用語清晰與資訊分層的重要)
三、把「信任」做成 UI:8 個可套用設計樣式
- AI 身分標示(AI label) 清楚標註「此為 AI 產出/建議」,保持對 AI 存在的透明認知(範例如 IBM Carbon for AI 指南)。
- 信心/不確定性提示 不只給答案,還要顯示AI的信心區間、資料覆蓋度、或「低信心時建議替代行為」。避免用絕對語氣誤導。
- 為什麼是這個答案(Why/Because) 用人話解釋 1–3 個主要理由,可展開細節;專業場景可同步提供 SHAP / LIME 等進階資料。
- 可逆與覆核(Human-in-the-loop) 提供覆核、撤銷、標註錯誤按鈕,使用者回饋能持續優化系統。
- 資料來源與範圍(Provenance) 提供資料來源、時間範圍與使用限制;生成內容標註 AI 生成來源。
- 風險與限制告知(Known limitations) 提醒用戶AI存在風險與限制,例如醫療非診斷用途需專業人員確認。
- 隱私與偏見說明(Privacy & Fairness cues) 清楚說明資料如何被使用、是否用於訓練、可關閉個人化、監測機制及最近審查日期。
- 透明度文件連結(Transparency Note / Model Card) 透明度文件就像是 AI 的說明書 ,放在產品裡讓使用者和審計員都能看懂 AI 在做什麼。
四、把信任制度化:治理與合規
- NIST AI RMF(美國):用 GOVERN→MAP→MEASURE→MANAGE四環,要求產品設計的全生命週期裡辨識、衡量並管理風險。是目前跨產業最常採用的實務指南之一。
- ISO/IEC 42001(國際標準):全球首個 AI 管理系統標準,提供建立政策、風險管理、供應鏈控管與持續改進的框架,協助與各地監管接軌。
- EU AI Act(歐盟):世界首個全面 AI 法規,依風險分級對高風險系統(如招募、教育、醫療等)施加透明與風險管理義務;2025 年起分階段生效,對高風險用例與一般用途模型提出透明度與合規要求。
- 大廠內規:Microsoft、IBM 等企業要求 Transparency Note、可靠性與審查節點,將解釋、透明、隱私、公平、健壯作為核心支柱。 重點:把要求內建進流程,而不是發佈前才補文件。
五、文件化透明:讓審計與溝通變容易
Model Cards:說明 AI 模型本身:它的用途、在哪些族群上表現好或不好、限制、評估方法。
Datasheets for Datasets:說明 AI 訓練用的資料來源、如何採樣、清理方式、限制、版權等。
Transparency Notes:向使用者說明產品層面的 AI 功能:AI 在這個產品能做什麼、不能做什麼,使用限制或注意事項。
UX 的應用:
- 這些文件不只是給審計用的,還可以 轉譯成介面上的透明提示,例如:
- AI 產出的建議旁加小標籤:「此建議基於過去 3 年的銷售資料」
- 顯示 AI 信心分數或適用範圍
- 提供「為什麼 AI 做出這個決策」的可點擊說明 換句話說,「文件透明」→「介面透明」,使用者可以更直觀地理解 AI,提高信任度。
六、量化「信任」:KPI 與儀表板建議
- 行為面:採用率、覆核率、覆寫率、完成率、決策時間。
- 品質面:準確度、召回率、校準誤差、漂移偵測率、資安事件數。
- 公平性:不同群體錯誤差異、拒絕率差異。
- 治理面:文件更新頻率、事故通報與修復時間、稽核通過率。 建立信任Dashboard,定期在產品評審與風險委員會檢視,符合 NIST/ISO 的 MEASURE→MANAGE 精神。
結語
信任是一種可交付的產品能力:以人為中心的解釋、誠實的不確定性、可被驗證的治理。 當你把 UI 設計(看得見)× XAI(說得清)× 治理(做得到) 串起來,AI 就能在「被理解、被掌控、可預期」的前提下,真正擴大價值。
Reference
NIST 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1.0(GOVERN–MAP–MEASURE–MANAGE)與官方頁面。 NIST 技術系列出版物 NIST EU AI Act(2024/1689):風險分級與透明義務、2025 起分階段生效概況。 數位策略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 AP News ISO/IEC 42001:AI 管理系統國際標準,協助建立負責任 AI 的制度化作法。 ISO KPMG Model Cards(Google/學術)與 Datasheets for Datasets:透明文件化的經典做法。 arXiv +1 ACM Digital Library +1 Microsoft Responsible AI Standard v2:要求 Transparency Note 與全流程治理。 Microsoft DARPA XAI 與回顧論文:XAI 的目標是讓終端使用者能理解且有效使用。 AAAI Open Access Wiley Online Library SHAP / LIME 入門:後驗解釋技術的實務指南。 shap.readthedocs.io DataCamp OECD AI Principles:以人為本、透明、問責等國際共識與 2024 更新。 oecd.ai ansi.org IBM Carbon for AI 與 AI 倫理指南:產品層面的透明標示與解釋設計建議。 carbondesignsystem.com